今年“双十一”,哪有“最低价”?

分享到:

今年“双十一”,哪有“最低价”?

2023年11月10日 02:12 来源:法治日报
大字体
小字体
分享到:

来源:NBE 网址:http://www.haosiclub.cn/a/www.xyjun.com/

播报:

            7、《一起又看流星雨》中艾利斯顿商学院实际上就是厦门大学。比如,老师好翻译成goodteahcer,我姓方翻译成ImXingFang。此外,Arslanalp和Eichengreen写道,除非出现意外情况,否则通胀在长期内很难降低债务比率。

           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看了会喜欢。据悉,本次遛遛节是“夜淘宝”线上线下联动的重要活动,由50多场别具特色的活动组成,包含“山城夜景hangout”、“干饭人逛吃逛吃”、“时髦精专属爬梯”、“山城遛弯儿好巴适”等7条创意主题路线,用野趣十足的遛街打卡之旅串起山城浪漫,也为这个夏天刻画了一场不一样的城市Citywalk。

            截至7月底,该局已帮助指导1178户经营户完成“个转企”“个改企”转型升级。此外,双方还启动了出口管制信息交流机制,作为解释各自出口管制制度和改善沟通的机制。

            消费提醒无须“谈药色变”针对本次比较试验结果,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提醒广大消费者,在购买果蔬清洗机及清洗果蔬产品时要注意: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天花乱坠、超出科技范畴的宣传。同时,目前18英寸及以上的屏幕方案只应用于包括上汽智已、北汽极狐、凯迪拉克及高合在内的四个品牌中。

          重点推荐:消息称三星电子、SK 海力士等减产 NAND 闪存将“倒逼行业明年迎来涨价” 随着客户在高通胀环境下减少库存,德国能源密集型化工行业的订单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下降。凭实力“吸睛”!“跨越方案”亮相BIAME汽车制博会字号:集结精良装备,创高品质汽车之源。

          消息称三星电子、SK 海力士等减产 NAND 闪存将“倒逼行业明年迎来涨价”

            今年“双十一”,哪有“最低价”?

            记者调查寻找“全网最低价”商品

            编者按

           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网购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方式之一。随着一年一度的“双十一”来临,各大平台、直播间相继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,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。

            今年的“双十一”,“低价”成为最热词。电商平台、直播间纷纷喊出了“低价”“真低价”“底价”“最低价”“全网最低价”等宣传口号,大有“过了这个村,就没这个店”的意味。

            可是,一些平台、商家的“最低价”“全网最低价”真的靠谱吗?“最低价”下的商品质量可靠吗?在“双十一”来临之际,《法治日报》法治经纬版推出专题报道,敬请关注。

            □ 本报记者 赵丽

            □ 本报实习生 万鹏

            一台同品牌同款电烤箱,某主播在直播间宣称领券后下单为“最低价”,但某平台自营店的售价相比这个“最低价”还便宜205.5元;一品牌胶原炮(美容产品),某电商平台宣称“双十一”特惠价4599元,而去线下某会员店购买只需要2999元……

            今年“双十一”,可能是有史以来价格竞争最激烈的“双十一”。在大量“低价”“最低价”等宣传语下,不少消费者却反映:不知怎么辨别是不是“最低价”,跟谁比的“最低价”等,一些促销活动看得人一头雾水。

            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,在价格战之下,一些电商平台、直播间存在“一品多价”差价大、不同时间价格变化幅度大、“最低价”实现程序复杂、虚假宣传等问题。

            受访专家指出,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,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有知情权,经营者不应当做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。在“双十一”促销中,部分商家对“最低价”的比较方式和计算方式的介绍并不清晰,保价服务的除外规则标注不醒目,非常容易造成误解,难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,涉嫌违反诚信经营原则。

            平台直播间拼低价

            消费者傻傻分不清

            “‘双十一’马上就要开始了,哪个姐妹还没找到组织?”

            “不允许任何一个姐妹买贵了,虽然做攻略很累,但能为姐妹们服务是我的快乐!”

            随着“双十一”临近,大批网友找到“组织”——某平台“双十一”攻略相关笔记达1W+,大多围绕“最低价”“薅羊毛”“满减攻略”“平台新玩法”等关键词展开。评论区的网友们互相拉群提醒满减时间、抄购物车作业、共享消费券,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开启“双十一”买买买大计。

            消费者已经准备好,接下来就是比拼谁家的商品更便宜更实惠。

            全网最低价、实打实的真低价、尾款85折起、跨店满减、消费补贴……各大平台、直播间、商家纷纷铆足了劲儿吆喝,释放着拼低价的决心。一些主播对带货商品价格大喊:低低低低低……也激发了不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。

            “各个平台、直播间,都说自己是‘最低价’乃至‘全网最低价’,但到底谁最便宜,我也搞不清楚。”生活在北京的32岁宝妈刘婷说,自己每年“双十一”都要囤点货,今年“最低价”的口号确实吸引人,但花里胡哨的玩法、不清晰的比较方式等,让人买得很累,还不一定能买到“最低价”甚至“低价”商品。

            记者注意到,很多参与促销的商品在前期预售公告中并不标明活动价或者到手价,这种留悬念的做法被业内评价为:不仅可以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,还可以很好地让平台或者商家找准时机拿下“全网最低价”。

            “毫无疑问,同一款商品价格越低对消费者越有吸引力。所以,比价格一直是商家的主要竞争手段。尤其是在当前的背景下,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实惠和性价比。很多人都说今年的‘双十一’主题就是拼价格。”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。

           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、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介绍说,“全网最低价”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,以前在线下销售时叫“全渠道最低价”。所谓的“全网最低价”大致可分为两种,一种是指平台采购商品,将商品全部买下便是全网最低价;另一种是限价,限制商品在其他平台卖更低的价格,或平台商家通过补贴的方式实现最低价。

            “‘全网最低价’通常是一个营销的说辞,用来吸引消费者,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用户很难全网全平台去比价,而且,限价本身违反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。”庄帅说。

            对于这一问题,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王女士深有体会。她打算今年“双十一”为自家宝宝购买一些婴幼儿用品,在两个电商平台上搜索同款婴儿连体保暖衣,发现价格分别是219.9元和239.9元,而在某直播平台上搜索的价格是219.7元。

            “这些平台和直播间都宣称自己的商品是‘低价’‘最低价’,那么谁又能保证219.7元是最低价呢?”王女士疑惑道。

            在记者调查中,有如此困惑的消费者不在少数。

            有受访者指出:商家拼价格,推出“低价”“最低价”,消费者自然欢迎,但期待是“真低价”,透明清晰的“真低价”,而不是一种营销噱头。希望商家多点真诚、少点套路,让消费者真正得实惠。

            “一品多价”差价大

            “低价”买得看缘分

            两台手机,不同平台不断“快闪”,旁边还有一支笔、一张纸做记录。

            即使如此,北京市民赵爽也没抢到心仪产品的“最低价”。

            儿女一人一件羽绒服,是赵爽今年“双十一”的必购商品。但令她焦躁的是,五六百元的羽绒服,不同平台、直播间都说是“最低价”,但价格相差不小,有的平台有领券优惠,有的直播间限时优惠,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比对、计算,她才确定了“最低价”,可准备下单时,商品已显示“无货”。

            同款商品在不同电商平台甚至同一平台的不同商家“一品多价”且差价较大,这一现象屡屡被消费者吐槽。

            记者随机选择5款商品,包括护肤化妆品、女士睡衣、婴幼儿保暖衣、运动鞋和脱毛仪,于11月2日至5日观察其在不同电商平台上的价格发现,虽然各平台都号称是“低价”“最低价”,但这5款商品在各平台之间均有差价,差价最大的达上百元。

            比如某款女士睡衣,不同平台上同一天的价格分别为440元、439元和358.9元。而某款脱毛仪产品,在某直播平台显示“到手价1??9元”,选购页面,该产品价格显示为1899元,而在某电商平台旗舰店的价格为1730元。

            而天津市民张娴的遭遇更“离谱”——同一商品在同一电商平台上的不同店铺也存在较大差价。这是一款电视机,在某电商平台该品牌官方旗舰店售价为2069元,标注了“双十一”促销活动。张娴下单后,第二天去该平台自营店发现,这款电视机只卖1867元。

            “由于是不同的店铺,还不能申请价格保护,走退款流程,我又觉得太麻烦了,只能自认倒霉。”张娴说,看到“双十一”促销活动就以为是“最低价”,没想到要买到“低价”商品还得看“缘分”。

            作为资深“剁手党”,北京白领李月因购物经验丰富,是一个500人社交购物群的群主。她向记者分享自己购买化妆品的最低到手价公式,“理论上最低到手价=(原价×购物券抵扣×0.83×商品抵扣-商品优惠券)×消费券抵扣,不同平台推出的优惠券和营销活动各不相同,有时候一件产品隔天就会涨价或降价,甚至同一天早上和晚上的价格也不同”。

            这样的现象,也在记者对5件商品的观察中被印证——5件商品中均存在不同时间点不同价格的情况。比如11月2日一品牌脱毛仪在某电商平台上的价格是1730元,而到了4日则变成了1830元,到了5日变成了1899元。

            一款女士睡衣的价格同样存在变化。11月2日在某电商平台上的价格是439元,4日变成了429元,5日变成了379元。在另一家电商平台上,11月2日的价格是440元,3日变成了404元,4日和5日变成了401元。

            李月告诉记者,想要拿到“最低价”,需要时刻关注电商平台的动向,“因为有的平台推出满减的优惠,有的平台又推出优惠券的促销,‘最低价’确实可遇不可求”。

            她说,很多产品要想拿到“真正的低价”只能“蹲”平台或直播间,“红包雨”“定金红包”“积分兑换”等,消费者需要紧盯平台或直播间动态,哪怕拿到了“真正的低价”,也累得不轻。

            先涨价再促销频现

            折腾半天价格相等

            在北京读大学的王帆今年“双十一”又经历了一次商家“先涨价再促销”。

            “上午看的时候是20多元,晚上就变成了43元,经过满减后还是20多元,这还是号称‘双十一’活动大促销。”王帆说,她打算趁“双十一”买一些考研参考书,发现一些商品不停地调整价格,差价很大,有的差价达一倍甚至更多,“我就此问题找一店铺的客服咨询,对方说‘双十一’活动期间商品价格就是波动比较大,还送了我一张10元抵扣券让我别介意”。

            “先涨价再促销”的现象并不少见。

            来自河北的王凯告诉记者,他最近一直关注某品牌地板清漆,10月31日晚上看促销价格不到百元,而11月2日“双十一”活动价则变成了124元,领券后为105元,“先提价再打折,可打完折比原来更贵了”。

            对此,北京市民刘静也深有感触。她将自己的购物截图给记者看:一些平台或商家打着“促销”“优惠”“低价”的旗号算计消费者,大促开始前,将商品价格先抬高,然后通过秒杀、折扣、红包、优惠券等形式降价,到手价有的和之前相差无几,有的甚至还高一些。

            记者在今年“双十一”活动启动前,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店铺加购了一件护肤品,订阅时价格为253元,而“双十一”满减优惠开始前一天价格涨价到298元,满减过后的价格还是253元。在另一家电商平台店铺加购的面霜,加购时价格为209元,“双十一”满减活动开始前涨价到239元,满减后同样与日常价相同。

            此外,记者在某平台一服装店的商品页看到,该商品“双十一”活动前搞“店铺优惠”,优惠后价格为329元,“店铺优惠”截止日期正好是“双十一”活动开始前,而“双十一”满减优惠后价格仍是329元。

            还有受访者说,今年“双十一”活动,很多商品的价格不透明,只有一个券后价格,没有写活动售价,真降价还是假降价不得而知。

            本以为预付定金就能享受“最低价”的王凯,也被现实“上了一课”。他购买了6袋狗粮(每袋1.5千克),按照“双十一”促销活动,在预售阶段付了60元定金,之后又付了471元尾款,可到了“双十一”活动第一波开售后,也就是11月3日(预售产品支付尾款截止日期为11月3日零时),同样的钱可以买6袋每袋2千克的狗粮,“这让我情何以堪”?

            遭遇低价承诺欺诈

            消费者可撤销合同

            采访中,记者发现,其实很多消费者对预购商品到底是不是“全网最低价”、哪里能买到“全网最低价”心存疑虑。

            “全网最低价”到底是如何产生的?消费者能不能便捷买到“最低价”商品?

            对此,有业内人士称,实现“最低价”或“全网最低价”,一方面是靠平台予以补贴,以吸引消费者到平台购物;另一方面,品牌方为了去库存或者提高销售量而进行降价促销。

            “电商的价格体系本身就比较复杂,首先和品牌的知名度、影响力、销售规模等有关,不同品牌的合作规模会影响品牌对渠道价格的控价能力。其次和平台的经营模式有关,经营模式分为开店模式和自营模式,品牌在平台上开店卖货给消费者属于开店模式,而自营模式是指品牌把货卖给平台,平台再将货卖给消费者。经营模式的不同会导致价格体系的不同。”庄帅分析说。

            就产品定价权问题,某美妆品牌市场营销负责人陈璐介绍,一般来说,品牌方会针对不同渠道、不同平台,形成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,如果某个渠道的价格过低,会冲击其他渠道的销售。当同时出现两个“最低价”说法时,价格偏高的一方处境会变得很尴尬。“现在一些平台通过补贴的方式打造‘最低价’,大品牌还好一些,小品牌定价权被大大削弱,连带利润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。”

            对此,陈音江提出,“全网最低价”的说法本身不合理不合法,一个商家只能保证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内商品的“最低价”,“但无法保证别人的价格不比你低。‘全网最低价’这种宣传,涉嫌虚假宣传,涉嫌欺骗和误导消费者,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”。

            “如果一些主播、平台利用自身所占有市场的优势地位,去限制其他品牌或商家自主定价的权利,这种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涉嫌价格垄断。不仅会损害同类平台、商家或主播的合法利益,同时也会减少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商品的购买机会,涉嫌伤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”陈音江说,根据价格法的规定,除涉及国计民生、资源稀缺、垄断的商品外,经营者享有自主定价的权利,根据其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定价,定价要遵循公平、合法、诚信的原则。

            “当然,在定价过程中需要注意:头部商家不能串通操纵价格市场;不能故意以低于市场成本的价格倾销、扰乱价格市场;不能故意捏造或散布涨价信息去哄抬价格;不能通过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。”陈音江说。

            除了“底价”“最低价”,记者还注意到,今年“双十一”电商平台商家纷纷上线“买贵就赔”服务。不少购物平台表示,平台上所有补贴商品承诺“买贵必赔”,如果买贵了,平台将补偿差价等额红包。

            “平台方在推出‘买贵必赔’服务时,应全面、准确、真实地告知消费者该项服务的具体规则,包括价格信息、赔付条件等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。”在陈音江看来,总的来说,价格保护机制,对商家来说是一种承诺,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保障,关键是商家的价格保护规则要公平合理、公开透明,相关信息要真实、全面、准确,不能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信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。

            陈音江说,消费者看到商家的价格保护宣传时,一定要仔细查看规则,看清保的是什么价,价格保护的具体范围、周期以及兑现方式等。否则,如果商家的政策设置了条件,或者价格保护的周期太短,则很难起到价格保护效果,事后维权也比较麻烦。

            还有从事消费者维权的律师向记者表示,在“双十一”活动中,商家往往会在宣传海报或者商品主页上承诺为全年“最优惠”“最低价”等,消费者基于该意思表示购买了商品,若“双十一”价格比平日价格更高,那么商家的行为符合民法典的规定——以承诺低价的欺诈手段使消费者购买了并非优惠价格的商品,消费者有权撤销买卖合同,要求商家退货退款。

            (受访消费者均为化名)

            来源:法治日报

          【编辑:刘湃】
         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
 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        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          Copyright ©1999-2023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      评论

          顶部

          分享:

          收藏

          --

          --

          无障碍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