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2024年发布的数据,蒙古国已探明的稀土储量有320万吨(应为经济可采储量),排在全球第七位,而且以重稀土为主金牛股,可以说,战略价值极高。
但即使有320万吨的储量又如何?其“三明治”一样的地缘格局,就决定了蒙古国永远都无法走出某种“资源诅咒”——这正如一位蒙古矿业官员所感叹的一样:\"2026 年出口量可以翻倍,但过境仍是他们的最大心病。\"
——这,就是作为一个内陆国必须面对的核心困境,不只是蒙古。当然,出路不是没有,有且只有一条,那就是与邻国搞好关系,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有人会说,实在不行,那就空运嘛?只要负担得起每吨4万美金的天价运费,按此计算,3100 万吨储量(包含远景储量)的 \"纸面财富\"看需要多少运费?
还有人搬出联合国金牛股,以联合国《内陆国过境运输公约》第 12 条的 \"正当理由\" 条款——\"过境国不得以缺乏海关人员等理由拒绝或延误内陆国货物过境,除非存在涉及国家安全或环境保护等正当理由。\"
作为联合国成员国,我国有义务履行,但是,中国理论上应该执行这一规定,因为该条款并不是绝对义务,前后有两句话,分开解读,基本上等于这句话就没说一样。
——就一句话,自与美国打关税战以来,我国对稀土进行了管制,那这稀土是不是涉及国土安全?更别说稀土还有一辐射风险、环境问题了,就这一条,足可以成为理由。
其实,蒙古国还有一种办法,也是这些年来用得较多的一种办法,那就是将稀土矿先行出口到中蒙合资园区,进行初级分离后,再出口海外。
不过金牛股,这种方法,对蒙古来说,有两个弊端:一是受制于人,无主动权;二是薅去了部分利润,有点肉痛。
所以,近几年来,蒙古想绕开中国单干,所以一直与西方国家眉来眼去的。据美商务部报告显示,24年美自蒙进口稀土1.8万吨,日本也宣布投资2.8亿建预处理设施……这些小动作,一看就知道,这是西方想构建“去中国化”版图。
但是,还是上面所讲的一个困局,虽说联合国原则上规定不能拒绝资源过境,但并非绝对义务,我们有一万种办法设置门槛,稀土无法过境。
当然,我们不会这么生硬,应对肯定要灵活得多,有限接触,没必要撕破脸的。比如,我国这些年的应对措施就显得相当精妙,那就是,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 \"亚洲矿产资源合作倡议\",将稀土过境问题纳入区域性规则体系,通过 \"稀土过境 + 产业合作\" 的捆绑模式,将蒙古资源纳入我们的产业链。
这样做,既解决了蒙古国的稀土外卖问题,又巩固了中国稀土分离加工主导权,一举击溃西方国家“替代中国”的设想。
当蒙古稀土在国际法与地缘政治的夹缝中寻找出路时,我国展现的平衡智慧挺高明的:既不是简单拒绝过境的 \"硬脱钩\",也不是无条件开放的 \"软妥协\",而是通过技术标准、产业合作和多边规则构建的 \"弹性屏障\"。
在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中,真正的胜负手早已超越资源本身。当西方国家还在纠结“如何绕过中国”时,东方智慧已悄然完成从“控制资源”到“定义规则”的跃升。蒙古国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在21世纪的地缘棋局中,拥有矿藏只是入场券,掌握标准制定和通道控制权,才是决定资源话语权的终极密码。
恒汇证券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